最近,新加坡卫生部宣布了一项或影响全岛居民的大变化:——综合健保计划 Integrated Shield Plan(IP)的附加险(rider)要改规则了。

卫生部规定,从2026 年4月1日起,未来附加险不能再覆盖 IP 的最低自付额(Minimum Deductible)。也就是说不管你买多高级的附加险:住院第一笔自付额,你一定要自己掏。大概是多少呢?以现在的数据看,自付额大概是:
C/B2+ 病房:1500新元
B1 病房:2000新元
A 病房:3000新元
私人医院:3500新元
此外,以前病人只要付5%的co-payment,但一年最多付3000元。以后上限变成6000 元。5%的比率不变,但政府认为医药费这些年涨太快,3000 已经很难覆盖真实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6000 元以上的5%费用,保险公司必须帮你付(可以比5% 高,但不能低于5%)
为什么要这样改?会不会变贵?
政府这次的逻辑其实很简单:附加险把病人的自付额压得过低,结果让医疗需求被放大:患者更愿意做检查和治疗,医疗机构也更敢开单。数据上看,有附加险的群体索赔频率是没有附加险的 1.4 倍,每次索赔金额高40%,平均多出约 4000 新币。目前71%的新加坡居民拥有 IP,其中67%另外购买附加险;在这些附加险用户中,每3人就有2人选择“最高保障型”。在这样的结构下,医疗费用持续上扬,因此政府才决定介入调整。
听上去要多付钱?但保费直接便宜三成
这次政策的本质用“自己承担多一点”换“保费大幅下降”。
卫生部和保险公司预计保费平均会便宜30%。
私人医院附加险:一年可省约600新币 政府医院附加险:一年可省约200新币
对很多家庭来说,这部分节省比额外承担的那点自付额还多。

什么时候开始?你是不是会被自动转?
分三种情况:
1. 2026 年4月1日后买附加险,直接用新规则。
2. 2024/11/27 – 2025/3/31购买的附加险, 从 2028 年起自动转新制(给大家两三年缓冲)。
3. 你现在已经有附加险,不强制转新制,可以继续旧制度。保险公司可以调整条款和保费,你也可以随时自愿转去新制,以换更便宜的保费。
那要付多少钱?会不会一下子很可怕?
卫生部的统计显示,在所有有实际索赔的人中:
60%的人:完全能靠 保健储蓄(MediSave)付掉
30%:最后实际支付不超过1000新元。
10%:才需要付超过1000新元(通常是私人医院)
也就是说,对大多数人来说:多承担一点点自付额,换来每年保费省很多。
是短痛换长稳的改法,整体对多数家庭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