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喜欢新加坡的中国人,把小小的新加坡亲昵地称为“坡县”,但是,这个称号却遭到了本地人的反感。但,“小红点”不也是外号?为什么叫小红点没事,坡县就不行?近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肯特岗部长级论坛的对话里,提到一件历史轶闻:1975年拉惹勒南在首次访华时,不厌其烦地向中方解释,我们不是一个华人国家。我们是一个多元种族国家,只是恰好华人占多数。
在这次对话中,李显龙深入剖析了这种似曾相识的误解背后的深层原因——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有一个具象化的例子,就是“小红点”。
李显龙在对话中提到了“小红点”的来历,他说这个称呼不是我们给自己起的,而是来自某位外国总统,那位总统说:“看看那个小红点。在东南亚这片广阔的绿地中,新加坡就这么点大。”
然而,新加坡人却将这个带有蔑视色彩的称呼最终转化为自豪的象征。接着,他提到了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复杂性。
李显龙解释了新加坡这个多元社会独特的身份认同结构,他说,“我们是新加坡人——这对我们很重要。但我们也是华裔新加坡人、马来裔新加坡人或印度裔新加坡人。我们还是基督徒、穆斯林或佛教徒。”
李显龙特别提到宗教在身份认同中的现象:“对许多新加坡人来说,宗教是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穆斯林、基督徒(尤其是非天主教徒)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李显龙认为这不是问题,而是新加坡社会的现实构成。
他还提到了最新的政策研究所(IPS)调查的数据:在约4000名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调查中,有35.9%的人将国籍视为最重要的身份标识,种族占16.3%,宗教占16.
1%。李显龙总结说:“就像我说的,这就是人们的现状,新加坡人的现状。”那么,认同感是如何形成的?
苦难让我们团结主持人提到了1999年时任总理吴作栋关于“新加坡部落”的论述——真正的部落只有在共同经历磨难后才能建立。主持人举了几个例子,从1965年独立至今,新加坡经历了不少起伏:SARS、全球金融危机、新冠疫情,还有现在的大国竞争。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