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的街头,每10个人里就有3个是外国人。这座用60年创造经济奇迹的岛国,早已把“国际化”刻进骨子里——外籍劳工用汗水浇筑高楼,留学生为精英教育竞逐名校,金融人才带着资本在此扎根。
可即便在这里生活多年,某些瞬间还是会提醒我们:你终究不属于这里。
· “EP准证门槛又提高了,” IT工程师阿杰苦笑着展示拒签信,“公司说再等半年。”
· 食阁里,菲佣们周日聚餐时总把声音压得很低:“雇主不喜欢我们在外说母语。”
· 就连最普通的租房广告,有时也会出现刺眼的“不要印度人和中国人”。
这些外国人与本地人的种种待遇差距,也造就了种种不平等瞬间。
在新加坡打拼十几年买房却比登天还难!
阿吉来新加坡十几年了,PR还没批下来,但他早把这儿当成了家。最近他想买房定居,一查政策才发现——
外国人买房,简直是“地狱模式”,太“歧视”了!
首先,外国人在新加坡只能购买私人公寓,不能买便宜的组屋和有地住宅。私宅尺价一般是2000新元,和三房式组屋面积差不多的私宅得要150万新元!
其次,新加坡买房是要交税的,外国人购买首套房子,得交普通买家印花税(BSD)以及60%的额外印花税(ABSD)。
也就是说,一套约700平方英尺(三房式组屋面积)的私宅。
阿吉购买需要:150万(房款)+150万*5%(BSD)+150万*60%(ABSD)=247.5万新元本地同事需要:150万(房款)+150万*5%(BSD)+0(ABSD)=157.
5万新元同样的一套150万新元的房子,外国人购买与本地人购买差价可达90万新元。
“本地同事可以买35万新元的三房式组屋,三年就攒够首付了,以后用公积金还房贷就行。”阿吉苦笑着算账,“我们外国人?得翻7倍买私宅,不是富豪真扛不住...”
外国人在新加坡买房,真的太被“歧视”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