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物流科技公司 Ninja Van(能者物流)又双叒叕裁员了。就在8月12日,公司宣布将在总部裁掉 12% 本地员工。这已经是过去 16个月内的第三轮裁员——累计波及员工超过四分之一。
根据公司公开回应,此次裁员属于“集团战略重组”范畴,和前面两次理由一样,目的是为了“提高增长潜力、强化未来核心业务能力”,并表示裁员过程符合本地劳动法规定,涉及员工将获得补偿及再就业支持。但要知道,这家公司表面上看着还挺风光:在不断签新合作、发展新业务,官网还挂着十几个招聘职位。
边扩张边裁员官网还在招聘新岗位就在一个月前,其官方公众号才刚宣布与中国物流集团国际速递在郑州达成战略合作——准备联合打造东南亚跨境电商物流通道。
图源:Ninja Van能者物流官方公众号与此同时,公司旗下的冷链业务 Ninja Cold也在加速扩展。他们不光自己干,还和新加坡本地几家有影响力的品牌联手合作——比如海鲜和杂货分享平台Seaco、花卉配送品牌 Wenya,还有出海供应链品牌 Flesh Life Style。一边扩渠道,一边建生态。业务覆盖已扩展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目标是服务高价值生鲜、药品等敏感品类,甚至放话要让冷链业务未来贡献超过一半的利润。
图源: Ninja Cold为Seaco配送生鲜产品
图源:Flesh Life Style官网截图
而在公司官网上,你还能看到十几个本地招聘岗位:司机、仓库管理、运营岗、团队主管……
图源:Ninja Van官网
所以问题来了企业为什么这么做?
去年4月Ninja Van 裁撤约10%技术岗位,同年7月第二轮裁员波及总部约5%员工,管理层解释为“重新聚焦冷链物流与 B2B 补货服务”;如今的第三轮裁员再次聚焦“职能重组”,同样针对行政、总部支持、非核心岗位。
Ninja Van 曾是东南亚物流创新标杆,其在 Lazada、Shopee、TikTok Shop 等平台中扮演最后一公里配送角色。过去靠烧钱与密集网点跑马圈地,如今却不得不通过频繁裁员切掉低效劳力和非核心岗位,把资源集中到冷链、跨境电商、B2B补货等更有利润空间的新业务上。
但这样做的代价是:组织内部稳定性受挫,员工士气下降,社会舆论产生不信任。特别是在本地劳动市场趋紧的大背景下,连续裁员给Ninja Van品牌带来不小压力。
全球物流行业的集体大裁员自动化替代人力成为主流Ninja Van 的转并不是个例,而是整个物流行业正在经历的大转型。
DHL:全球裁员8000人,逐步替换为自动化系统;FedEx:关闭德州工厂,因订单流向改变裁掉数百人;UPS:Amazon 订单下滑,裁撤冗余团队,调整收入预期。
与此同时,这些公司正在密集引入自动搬运机器人(像 Boston Dynamics 的“Stretch”你可能在网上看过)、AI 路线优化、智能仓储、无人配送……传统仓库工人的岗位,正一个个被技术吞噬。
说到底,AI 革命早就不只发生在办公室了——它正在每一个行业悄悄重写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