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新加坡57%的乘客通勤时,以电子钱包或相关应用付车资。(海峡时报)
作者 王震宇
今年1月,成人易通卡要过渡到“新易通”卡(SimplyGo)服务的计划引发轩然大波,促使当局在释出消息后的两周内“U转”,宣布易通卡得以继续沿用。
这项新计划会让一些公众申诉难以适应的主因,是新易通卡无法实时显示卡片的余额和扣款,不如以往那么方便。
会感叹新不如旧的乘客,相信绝大部分都还没使用免触式银行卡、手机电子钱包信用卡或借记卡来支付车资。
换言之,这些乘客出行时,或许更倾向于用实体卡乘搭公交。
实体车资卡受落原来与家庭收入有关
市场调查公司Milieu Insight上个月进行一项调查,询问1500名年满18岁的新加坡人使用手机应用和数码服务的习惯。
结果发现,57%的受访者通勤时,以电子钱包或相关应用付车资,其余43%则不会这么做。
不使用电子钱包的受访者中,多达76%表示他们还是偏爱实体车资卡。
不使用电子钱包的受访乘客中,76%表示他们还是偏爱实体车资卡。(联合早报)
从上述数据来看,不使用电子钱包的新加坡乘客似乎不在少数,也反映出新加坡的数码化进程中,有一群人还在努力跟上科技的步伐。
陆交局是在2017年推出试行计划,当时有超过10万名乘客尝试以万事达卡(Mastercard),为平均每日6万趟公交行程支付车资。
当局在2019年4月正式推行“新易通”,乘客除了能用万事达卡,也能以手机里的免触式支付应用付车资;计划后来也扩展至Visa卡用户。
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副教授王锦彬博士说,尤其是那些50多岁的乘客,即便是经常上网或使用手机应用,他们之所以仍以实体卡支付车资,可能是因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未必是因缺乏科技意识。
王锦彬也表示,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年长乘客是害怕接受新科技,需要年轻一辈的帮忙。相比之下,使用实体卡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假如看不到每天出行时的车资金额,会带来不确定性。
学者认为,有一部分年长乘客因还害怕接受新科技,需要年轻一辈的帮忙,相比之下,使用实体卡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