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海底捞经营得不大好。股价从巅峰时的85港元,重挫至16港元,市值蒸发了82%。
在股东大会上,创始人张勇坦承了经营上的失策,称“最近两年都在为自己的失误买单”。
曾经门庭若市的海底捞,现在变得冷冷清清。用餐高峰时大厅的餐桌甚至坐不满。很难想象这原来是一家翻桌率高达5次、需排队一两个小时才吃得上的火锅店。
00后的年轻消费者偏爱口味浓烈的四川火锅,排斥血统混杂的海底捞。他们吐槽说:“海底捞又贵又难吃。想和朋友安静地吃个饭,还要被服务员骚扰。”
同时蒸发的还有张勇的个人财富。
5年前,举家移民新加坡时,他带走了1000亿的资产,成了当年的新加坡首富。5年后,随着海底捞的衰落,他的资产已接近腰斩,缩水了430亿,“仅剩”570亿。
这5年,张勇究竟是如何弄丢了一半的家产?
张勇曾说:“企业家应该贪婪一些。如果一名企业家一点不贪,回家种地好了。”
海底捞的衰落,正源于他的一个“贪”字。
5年前,海底捞顶着“中国第一火锅品牌”的光环,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开启了上市之路。
然而,引起大众讨论的不是海底捞的上市新闻,而是招股书中张勇夫妇的国籍。
这对土生土长的四川夫妻,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悄悄把国籍改成了新加坡。如果不是港交所对IPO申请人有信息披露的要求,这个秘密将一直隐藏下去。
没人知道张勇夫妻具体的移民时间,但据专业的财务人士推断,应该是在海底捞决定要上市的前夕,两人办理了移民手续。为的是更方便地转移资产。
众所周知,2017年万达集团因过度向海外投资的问题,引发了财务危机,欠下4200亿的巨债。
由此,监管层收紧了资本外投的管理,防止个别别有用心的企业家打着海外投资的名义,转移国内的资产。
据推测,张勇夫妇正是在此背景下,移民了新加坡,取得了外商身份。这样一来,海底捞上市后,他们所持的股份自动变成了外资,可通过香港自由进出国内,规避了管制。
这意味着:生意好做时,张勇可大举增资国内,扩张门店规模;生意难做时,他又可随时撤资回新加坡,保全财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