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当局日前宣布,查获一批价值高达 87万美元(约人民币640万元) 的非法犀牛角与野生动物制品,这是该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犀牛角走私案。

十天前,新加坡樟宜机场的货运工作人员在处理一批标注为“家具配件(furniture fittings)”的空运包裹时,闻到一股强烈异味。工作人员随即报警,新加坡国家公园局(NParks)与货运公司 SATS 联合展开检查。
拆箱后,执法人员震惊地发现:货物中竟藏有 20件犀牛角,总重35.7公斤,以及 150公斤其他动物部位。初步鉴定显示,这些犀牛角来自南非白犀牛,其余动物部位的来源仍在调查中。
官方声明称,这批货物原计划空运至老挝,若非工作人员机警嗅出异味,极可能顺利出境。
犀牛角长期以来在亚洲黑市上被炒作成“药材”与“身份象征”,在越南与中国部分地区更被视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它们被磨粉入药,或被雕刻成手镯、梳子、腰带扣等高端饰品。
然而,国际社会早已禁止犀牛角贸易。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所有犀牛种群均受严格保护,跨国买卖、运输犀牛角均属违法。
新加坡国家公园局表示,这批犀牛角将按CITES指引予以销毁,以防流入市场。
虽然新加坡并非犀牛角消费大国,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物流枢纽地位,长期以来被国际走私集团利用为“过境中转点”。这起案件也揭示了走私网络的隐蔽性与跨国特征。
事实上,新加坡在 2022年10月 也曾破获一起类似案件:一名南非男子携带 34.7公斤犀牛角 入境樟宜机场,被判处两年徒刑。此次查获的数量不仅超过前案,更显示走私集团规模与组织性已显着扩大。
根据瑞士总部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数据,尽管近年来全球犀牛盗猎数量有所下降,但问题依旧严峻。
从2018年至2021年,非洲共有超过2700头犀牛遭到猎杀,其中约90%发生在南非,主要集中在克鲁格国家公园。南非目前仍是全球约八成犀牛的栖息地。
专家指出,亚洲持续的“药用与奢侈品需求”是盗猎与走私的最大推手。
犀牛角在黑市的售价高达每公斤5万至10万美元,远超黄金。
新加坡法律对野生动物走私实行“零容忍政策”。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走私、买卖或持有濒危动物及其制品最高可判 两年监禁及罚款5万美元(约人民币36万元)。
国家公园局表示,将与国际执法机构及老挝、南非等国家合作追踪源头,锁定背后的跨境犯罪集团。
“这起案件不仅关乎动物保护,更关乎全球供应链的伦理与责任。”NParks发言人指出,“新加坡将继续强化机场安检与货运监测,防止类似案件再度发生。”
在非洲草原上,一头白犀牛要花十年才能长出完整的角,却可能在十分钟内被盗猎者割下、弃尸。而在亚洲黑市,这些角被包装成“药材”或“财富象征”,漂洋过海成为暴利链条的一环。
新加坡此次破获的87万美元走私案,再次提醒世人:
每一根犀牛角的背后,都是一条被贪婪杀害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