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新加坡的人可能会发现,这里是没有“村庄”的,“村庄”这个概念, 已经早已消失在新加坡城市化发展的浪潮之中。
但甘榜(Kampong,马来语,意为“村庄”)却是街头巷尾常常听到的一个词:“甘榜鸡”,即我们说的农村散养土鸡;知名景区“甘榜格南”(Kampong Glam),曾是马来族聚居的村落,如今已成为代表马来文化的观光景区。
新加坡最有异国情调的甘榜格南,有哪些隐秘小店?
甘榜是马来语kampung的音译。1822年,莱佛士委任市镇委员会监督市镇的规划,并且规定甘榜应该给各别族群和行业群居住。
图源:Remember Singapore
这类早期的住屋建筑,原本是早期新加坡人们居住的地方,但因为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原本根据不同族群建设的甘榜大部分已销声匿迹。
建于1956年的罗弄万国(Kampung Lorong Buangkok)目前是新加坡本岛仅存的最后一个甘榜。
终将消失,新加坡最后一个“城中村”
“甘榜”除了指相对于市区的郊区,也指不同族群的聚落,如马来甘榜、华人甘榜等。相对于人工饲养的家禽或种植的水果,“甘榜”强调其自然生长,比如甘榜鸡、甘榜榴莲等。甘榜居民守望相助的人情世故也被称为甘榜精神。
图源:Remember Singapore
在新加坡尚未城市化及实行组屋政策之前,乡村实为大部分居民所熟悉的居住环境。居住在甘榜意味着邻里之间的交流频繁,大家守望相助、互相关怀,发挥团结的精神。
尽管大部分甘榜自 1980 年代后便已销声匿迹,但所谓的甘榜精神仍可延续到新型的居住模式。因此,为了提倡国人发挥团结精神,政要、基层组织及社工团体都强调及鼓励居民之间培养甘榜精神。
在热带小岛的弹丸之地上,其实隐藏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伟大、有平淡、有心酸、有欢笑,走入这些地方,就好像是把人生百态与世态炎凉都体味了一些,我虽冷眼旁观,但也时常情不自禁,最终于落笔处百转千回。
早期的新加坡人,住在木质的亚答屋里,大约20-30户人家组成一个小村落,这就是甘榜(马来语Kampong的音译)。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