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加坡人自愿为公积金进行 “填补” 的数量高达87.5万项,总额近50亿新元;年满65岁的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不提取任何存款,让资金继续留在账户里 “生息”。
这些看似违背 “金钱自由” 的选择,背后是一个运行了70年的公积金制度 ——李显龙在为公积金局“庆生”时形容它:“在1955年,不过是个简单的退休储蓄计划,如今却已成为新加坡社会保障的支柱” 。
这份跨越半世纪的信任,既源于国民对政府的托付,更藏在制度 “边运行边进化” 的韧性里。它始终贴着民生需求生长,虽然不完美,但却让新加坡人甘愿把钱 “锁” 一辈子。
图源:李显龙脸书
不把负担甩给下一代每代人自己存自己用新加坡公积金制度从诞生起就坚守 “自力更生” 原则: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每代人自己存养老金,避免像西方福利国家那样,让年轻人背负上一代的养老压力。
这种 “自给自足” 的设计,在李显龙看来是制度的灵魂:“公积金是规定缴费计划,完全由个人过去的储蓄支撑,不会让下一代承担负担”。
这一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例如,公积金终身入息计划(CPF Life)要求会员在55岁时保留至少基本存款(2025年为10.65万新元),65岁后每月领取固定金额,直至终老。
即便寿命延长至90岁,账户资金也不会耗尽,真正实现 “工作一代养自己,不啃小”。
图源:中央公积金局
关键时刻敢改从危机中找到平衡公积金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它敢于在关键时刻 “动真格”。
1985年,新加坡遭遇严重经济衰退,政府果断将雇主公积金缴费率从25%砍至10%,虽然员工短期内收入减少,但企业得以存活,经济快速复苏。
这一 “断臂求生” 的决策,最终让新加坡在两年内恢复增长,证明制度调整的必要性。
类似的调整贯穿70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再次降低缴费率,2009年推出 CPF Life 应对 “钱花光” 风险,2025年将平台员工纳入公积金体系…… 每次调整都直面现实痛点。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