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陈嘉庚推动新加坡乃至东南亚的教育,如果不是陈嘉庚对新加坡华人社会做出根本的改革,如果不是陈嘉庚为国为民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加坡人,新加坡或许不会是今天这个样。
如果不是陈嘉庚在中国推动厦大、集大以及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的设立,如果不是陈嘉庚领导3000万华侨支援抗日,并发动3200名南侨机工打通滇缅公路后方大动脉,中国或许不会是今天这个样。
在新加坡,既有地铁站以他命名,钞票上又有他肖像的,大概仅此一人。
他,就是陈嘉庚。
在新加坡,陈嘉庚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他既是成功的实业家,也是华社首领和社会活动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慈善家和教育思想家;在中国,他被誉为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李显龙总理曾评价:“(陈嘉庚等)先驱们协力贡献,为新加坡奠下了稳固的基础。”
一个人,对人类的某个领域做出空前贡献,就足以载入史册。而陈嘉庚,在开创教育、改革华社、改良习俗、救国助民等多个领域,都做出卓越贡献。
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思想领时代之先,创建了许多制度,开创了一代新风。这些思想和制度,在今天看来天经地义,但放在一百年前,如果没有超前的远见和超强的领导力,知难,行亦难。
但,陈嘉庚做到了。
(新加坡福建会馆继承陈嘉庚“发扬华人文化、维持民族精神”的传统,通过天福宫的信俗活动,筹集资金,大力推动华族文化,包括举办大专文学奖、中小学作文比赛、文化及文物展览,以及专书出版等等)
引领全球化风潮
1874年,正值同治、光绪之交;清朝积弱,政治腐败,经济艰难。
10月21日,陈嘉庚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
陈嘉庚17岁背井离乡,移居新加坡,在父亲陈杞柏的顺安米店工作。后来,米店生意失败,陈嘉庚1905年开始创业。先后开设新利川黄梨厂、谦益号米店,还经营航运、冰糖、肥皂、药品、皮革等等十余种产业。
他也跟余东旋大力发展橡胶种植事业,开设橡胶制造厂,生产胶鞋、轮胎等,被誉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