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房地产。(联合早报)
新加坡组屋和公寓过去40年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但最显着的共同点是:面积越来越小,屋价越来越高。
客厅不再比以前宽敞,卧室只能容纳一张床。国人普遍把屋子变小归因在当局得提高土地使用率。
但这不是唯一原因。
组屋看起来比较小,是实用面积变少了
时任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在2012年曾说过,组屋面积并没有缩水,过去15年来一直保持一样。他以四房式组屋为例,自上世纪90年代,就一直保持90平方米的面积。
国家发展部去年4月也重申,自1997年以来,政府组屋单位的面积并没有改变,而且平均家庭人数还减少了。
新加坡统计局数据显示,1980年四房式组屋的平均家庭人数为5.51人、2000年为3.95人,2020年则是3.29人。
当局真的没骗大家。
就四房式组屋来说,20多年前,即90年代,单位面积介于90至93平方米,虽然比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最高峰的105平方米小,但还是比1970年代的面积要大,当时只有84平方米。
大巴窑的四房式组屋自1970年代至今的变化。(海峡时报)
既然面积没怎么变小,那为何国人都有“房子变小了”的错觉?
在上世纪60、70年代建造的组屋,面积虽然比现在小,但因为没有防空壕、晾衣处,而且只有一个厕所,总面积被分摊到客厅和厨房后,就有了较大的公共空间可使用。
但自80年代起,组屋单位多设了一个厕所,90年代则增加了晾衣处(service yard)。至于防空壕(bomb shelter)的设计,则在1997年成为强制规定。
其实组屋卧室的面积在过去50年基本保持不变,但若将上述新增“设计”纳入单位后,厨房、用餐区以及客厅等公共空间就逐渐缩小了。
再加上“新设计”并不是住户天天会使用到的,大家便觉得空间变小了,还拥挤。
不过,现代人较少在家煮饭,厨房变小了,不少人都还能接受。
其实,组屋最大的变化是多了好几种户型。
在60、70年代,四房式组屋是最小的组屋户型。如今,四房式成了中户型,因为有了更小的单位如二房式灵活单位和三房式。这也同时让整体组屋的平均面积越变越小。
由于这些变化,组屋的平均面积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约130平方米的峰值,然后在2010年代中期降至约90平方米。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