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50岁,放弃体制内“铁饭碗”到新加坡改行做包子,为了做出好吃的包子煞费苦心。新加坡眼读者、前媒体记者武哥放羊分享了他这个餐饮小白在新加坡从当学徒、到开店创业的心路历程。”
新加坡的小食店有几种,一种叫食阁,开在居民区附近。各种各样的小吃聚在一起,比如面条,水饺,杂菜饭,鸡饭,卤肉饭等等。价格便宜。居民花上几块新币就能吃饱一顿。
另一种叫咖啡店,通常一排店开在路边,其中一家卖水、卖咖啡,所以叫咖啡店。其他的是小食店,卖的东西、价格和食阁差不多。座位是公共的。饭点的时候,附近居民和上班族会到这里点杯水,点份吃的,填饱肚子。有很多老年人把食阁、咖啡店当成社交场所,点上一杯咖啡,或者一瓶啤酒,坐上半天。
还有就是商场或者路边独立场所的饭店,相对来说这些店菜品更贵,环境也更好。和国内中大型饭店差不多。
我从鼎泰丰出来,心心念念想着做包子。脑子中都是那种无敌单品的概念,店门口大排长龙。事实上这种情景从未有出现的迹象。
我们想尽办法提升包子的口味,比如用猪身上最好的梅花肉,用炒香一部分馅料提升香味,用桂圆增加果香味,等等。结果只是换来为数不多的客人的好评。辛苦一天忙下来,发现自己的劳动原来不值钱。
慢慢的,我们发现咖啡店的客人绝大部分是为了吃正餐来的。包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前几年,媒体报道杭州的豆腐包店生意火爆,有传言说老板几个月就在杭州买了房。我的体会却是单纯的包子店并不好开。
究其原因,在于包子好吃不当饭。偶尔吃一顿是可以的,让你每天中午把包子当饭吃,我打赌坚持不了一个星期。
从开店来说,如果把包子作为主打产品,就对销售量有很高要求(这个往往由地段决定)。包子工序多,包括发面,擀皮,挖馅,包制,醒发,蒸制,全部流程需要几个小时。如果客人不够多,很难赚回人工和租金。
这就是包子店往往兼卖面条或其他快餐的原因。即使是鼎泰丰这样的大店,它的包子销量(含小笼包)也往往不如面条和炒饭等。
开店的这一年,我一直都做肉包和建德豆腐包。附近的中国人对我的包子心心念念,赞赏有加。
建德豆腐包的好吃在于豆腐的鲜嫩,青葱的香,辣椒面在热油激发下霸道的辣。如果能在豆腐上下功夫,用上等手艺、足够新鲜的嫩豆腐,配以足够好的发面技术,以又薄又韧的发面兜住多汁的豆腐馅,则是店家精益求精的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