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新加坡的组屋「奇迹」总是被人津津乐道!
要知道,我们听过太多人一生积蓄花在了一套房上,一房穷三代,也毫不夸张。而在新加坡,大家早就做到了「居者有其屋」,甭管是新婚燕尔的小夫妻,还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大家都能安得其所。
新加坡的组屋不仅便宜,还非常美!价格便宜一半,设施壕到堪比公寓。不过,你知道新加坡为人称道的组屋制度竟源自一场大火吗?在房屋保障过程中新加坡竟也出现过「拆迁户」?!今天就来告诉你组屋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场大火让全岛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的宠民制度已经完全刻在了基因里,作为保障民生的组屋制度甚至比新加坡的建国还要早。
这项制度第一次被提出,多亏了开国之父李光耀。新加坡被大马「扫地出门」之后,李光耀一夜之间要负担200万人的生计问题。在民生保障方面,他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首位,有家就有干活的动力!有家就能减少犯罪的发生!
但当时的组屋孩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概念,直到1961年5月25日的那场大火,才让新加坡组屋浩然崛起。当时,河水山贫民区发生大火,2800栋低矮的住宅被烧导致近2万无家可归。
新加坡政府迅速组建了住房和发展委员会,开始建设第一批公共住房项目,6层小楼,也就是组屋的雏形拔地而起,解决灾民的居住问题,後来组屋也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此后的短短5年时间就建成了5.5万间组屋,到了1970年代,国民住房问题得到缓解。
如今,85%的新加坡人住进了组屋,一场大火让全岛居者有其屋,灰烬里走来的组屋制度也开始真正的涅槃之路。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