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夫人何晶近日在社交媒体上谈及新加坡选区划分的原则。她指出,核心目的是为了确保“每位选民的选票价值大致相等”。她解释道,新加坡会通过调整electoral boundaries,使每个国会议员所代表的选民数量保持在大约2万至3万人之间,以此实现票值公平。
她进一步说明,选区的地理面积大小并不能直接反映其选民密度。一些看似广阔的区域可能包含了军事训练区、水库或自然保护区,实际居住人口并不多。同时,选区的划分也会考虑如高速公路、河流等自然分界线。何晶还提到,新的住宅发展是推动选区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新的组屋区建成并迎来居民时,相邻选区的边界就需要相应调整。这种调整有时是前瞻性的,有时则会延迟一个选举周期,以观察更全面的人口变动。
针对外界关于“杰利蝾螈”(即不公正划分选区以利执政党)的指控,何晶作出了回应。她举例说,像波东巴西和后港这类人口稳定的选区,其边界曾长期保持不变,这本身恰恰是为了避免操纵选区的嫌疑。而近年来对波东巴西选区的调整,以及全新盛港集选区的划定,都是顺应这些地区人口显著增长的必然结果。她强调,随着全国人口增长和新镇开发,选区的调整是持续且正常的过程,国会议员总数也因此增加。她认为,将这些必要的调整指责为“杰利蝾螈”是在扮演受害者,并非有担当的表现。
此番讨论的背景是2025年新加坡选举边界审查委员会发布了新的选区划分报告。该报告随后引发了一些反对党派的关切。工人党认为此次边界变动“重大”,而前进党则指出委员会的许多决策仍“缺乏解释”。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特别对调整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提出了质疑,他强调选举过程必须公开透明,并注意到许多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此存在疑问。
总而言之,执政方将选区调整视为维持选举公平(票值相等)和因应人口变迁的技术性措施;而反对党则呼吁更高的过程透明度,并质疑其背后的政治动机,这构成了双方在此问题上的主要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