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被认为是世界上设计得最好的城市国家之一。不过,策划幕后的功臣则有两个遗憾。
现年82岁的刘太格曾任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局长、市区重建局局长,是着名城市规划师,是“花园城市”和“居者有其屋”理念的实践者,他更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不过他本人不太接受这个美誉。
作为新加坡的总规划师,刘太格在建屋局服务了超过20年,提出“卫星镇”规划方案,居民只需5至10分钟就可满足衣食住行需求,避免长距离出行,减少了交通压力。那些年,建设了20多个“卫星镇”,超过50多万个组屋单位,让近八成的新加坡人入住组屋。
刘太格当初按100年的年限、550万人口来规划新加坡的建筑和布局,这个做法在当时被视为非常超前的规划。
日前,刘太格接受美国新闻网站《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采访时回望过去,他认为自己在新加坡的规划上有两个遗憾。
遗憾一:没能为新加坡规划脚踏车道
刘太格说:
“当我在建屋局时,我曾提出为国人规划脚踏车道的想法。当时,我和同事们进行了好几轮讨论,但最终因新加坡的炎热天气决定放弃这个计划,我们觉得新加坡太热了,不适合骑脚踏车。”
他认为,这些年来,新加坡人和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已发生了变化。刘太格说,(如果可以重来,)他希望自己能在道路上开辟脚踏车道,让脚踏车也能安全骑行在街道上。
他说,幸运的是,他相信我们现在还能这么做。
的确,新加坡的脚踏车道计划落后于很多发展城市,如德国的阿姆斯特丹和丹麦的哥本哈根。
新加坡全岛连通的脚踏车道是从2010年后才开始兴建。
目前全岛的脚踏车道(cycling paths)总长约525公里,占新加坡9600公里的公路网络(road networks)约5.7%。
陆路交通管理局预计,2030年本地脚踏车道网络将扩增至约1300公里。
图为义顺脚踏车道,全长15.5公里,居民可骑脚踏车沿着义顺环路往来市镇的主要设施,更方便也更安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