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诗巫市,有一个福州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蜚声中外的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黄乃裳。在诗巫,有“黄乃裳路”、“黄乃裳中学”、“黄乃裳公园”和“黄乃裳纪念碑”,为了纪念此位大马“新福州”城的开港先驱,诗巫的民众会堂和诗巫福州公会还竖立着他的铜像。
“矢志尽我余生,抱利他主义,至于入墓之日,不敢偷活苟且。”让我们一起来追寻此位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充满传奇色彩的事迹吧!
矢志尽我余生,抱利他主义
黄乃裳(1849—1924年)
黄乃裳(1849—1924年),是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人物,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维新变法,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他也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老同盟会会员。
为逃避清朝慈禧太后的迫害,黄乃裳举家迁至新加坡,后带领1000余人在马来西亚砂劳越诗巫,开垦出一座“新福州”。他的越洋垦荒的伟大创举和业绩,至今仍为东南亚华人华侨所推崇。
黄乃裳的家族,也让人钦佩不已,他的弟弟黄乃模,是“中日甲午海战”殉国的致远舰二副,他的女婿林文庆是厦门大学创校校长,另一个女婿伍连德,是扑灭东北鼠疫的“国士”、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
1924年9月22日,一代名人黄乃裳病逝于家乡的闽清城关梅城镇,终年75岁,他用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践行了他自己的铭言:“矢志尽我余生,抱利他主义,至于入墓之日,不敢偷活苟且。”
黄乃裳
黄乃裳,字绂丞,又名玖美、慕华,1849年7月25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六都湖峰(今坂东镇湖头村),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也是当地农民,他是家中四个孩子的老大,少年时,他在一所传统的乡村私塾接受教育。
1966年,时年17岁的黄乃裳皈信基督教,在阅读美国卫理公会的宣教差会(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传教的英文圣经时,令他熟练掌握了英语,也接触到西方的文化科学,令他开阔了“看世界”的视野。1877年,黄乃裳中秀才,获得省元第二名;十七年后的1894年,他进京应试,中了举人。
1894年这一年,黄乃裳的三弟、身为“致远”号巡洋舰副管带的黄乃模(注: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与邓世昌等舰上252名官兵英勇殉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