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11月9日)晚,伊势丹淡滨尼店的女经理站在即将关闭的店门前,对着最后一批顾客说:“能为您服务是我们的荣幸。希望在Shaw House或NEX再见到您!晚安,谢谢!”

说完,闸门缓缓降下。门内的员工和门外的顾客隔着下降的金属栅栏,相互挥手道别。这段视频成为伊势丹淡滨尼店结束30年服务的缩影。

如今租约到期,淡滨尼伊势丹的离开,给新加坡百货业“倒闭潮”带来又一次重击。伊势丹新加坡十年前就已关闭乌节路威士马广场(Wisma Atria)门店,后于2020年及2022后,接连关闭西城(Westgate)及百汇广场(Parkway Parade)两家门店。
百货商店的现状
翻开这份名单,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历史:
拥有163年历史Robinson,曾是新加坡最古老的百货公司,2021年宣布永久关闭。
John Little则在2017年悄然退出新加坡市场,结束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营。
BHG在今年早些时候将Bugis Junction旗舰店从三层缩减至两层,也是新加坡仅剩最后一家门店。
美罗(Metro)虽然获评“2021-2024年度新加坡最佳百货”,但为求发展,正在探索全球合作和概念店寻求转型。
据高岛屋(Takashimaya)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新加坡业务营收下降15%,利润下降20%,报告归结的原因是“通胀环境下的消费停滞和汇率不利”。
同样的场景,去年也在中国上演。

2024年6月,上海梅龙镇伊势丹关闭当天,一位60岁的阿姨冒着大雨赶来送别伊势丹的消息蹭冲上热搜。
同年4月,天津南京路伊势丹也宣布关闭。不少怀旧的消费者专程前来在留言墙上写下不舍。

全球的百货寒冬?
放眼全球,我们发现这是一场波及多国的现象。
在美国,Macy’s宣布关闭150家门店(占总数30%),从2016年至今已累计关闭320家,接近总数的一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