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国家的诞生史上,新加坡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它不是通过战争赢得自由,也不是通过政治谈判独立,而是被马来西亚“踢出去”的。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联邦中脱离,成为世界上少有的被迫独立的国家。
新加坡资源匮乏,土地狭小,缺乏纵深,连水源都需要依赖进口。
马来西亚为何宁愿放弃这块位于全球航运咽喉的“风水宝地”?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是它的最大优势,也是它最初的命运枷锁。
这个弹丸小国位于全球最繁忙的马六甲海峡东端,早在郑和下西洋时期,马六甲就是东西方贸易的必经之地。
之后,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先后控制了这里,将它变成殖民地经济的核心点。而新加坡在1819年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看中,迅速发展为远东的贸易枢纽。
到二战后,新加坡虽然赢得了部分自治权,但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
直到1963年,新加坡看到加入马来西亚联邦的机会,才算彻底摆脱英国的控制。然而,这一次选择却让它的命运走向了一场痛苦的分裂。
在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之前,它已经是个发展良好的转口贸易港。
然而,狭小的国土和资源的极度匮乏让新加坡无法单独支撑经济发展。土地不足1%,农业根本无法满足500多万人的粮食需求;水资源匮乏,超过一半的饮用水需要从马来西亚进口。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工业基础薄弱,军事力量几乎为零,连最基本的国防都需要依靠英国驻军。一旦英国撤离,这个弹丸之地几乎无力保护自己。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光耀政府将加入马来西亚联邦视为“救命稻草”,寄希望于通过联邦体制获得经济腹地和安全保障。
从经济上看,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互补性似乎是完美的:一个有港口,一个有资源和市场,相互合作,必然能够实现共赢。
然而,这种美好的愿景在现实中却遇到了重重障碍。
仅仅加入联邦几个月后,矛盾就浮出水面。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政府对预算的分配不公,新加坡作为经济引擎贡献了大部分税收,却得不到足够的回报。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对新加坡华人商人的政策歧视也让经济矛盾愈演愈烈。更让新加坡难以接受的是,马来西亚政府要求新加坡上缴60%的税收。
这样的经济安排让新加坡人感到不满,李光耀甚至在公开场合直言,这种税收政策完全无助于新加坡的发展。
经济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次的矛盾来源于种族冲突和政治权力的争夺。
新加坡的华人占绝大多数,而马来西亚的联邦政府却大多都是马来人,他们同属于巫统党,掌握着国家大权。
马来西亚坚持“马来人优先”的政策,认为联邦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于是马来人的特权地位就这样发展开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